“和讀者通信,是一個很好地和中國年輕人溝通的過程,從中我能知道他們在想什麼、煩惱是什麼、面臨哪些選擇……這些於我而言,也是教育和啟發,讓我能思路更清晰地寫下一篇專欄,我可不想寫那些我認為重要而年輕人不感興趣的東西。”4月23日,談及自己在《中國青年報》上開設了近3年的專欄,多麗絲·奈斯比特這樣對本報記者說。
  近日,暢銷書《中國大趨勢:新社會的八大支柱》的聯合作者、《梅琳:我的中國》的作者多麗絲·奈斯比特,在中國出版了新著——《勇敢追夢》。
  這是一本關於人生藍圖的書,收集了她在2011年4月到2014年1月在《中國青年報》“成長”版雙周專欄“名師大講堂”上發表的數十篇文章。
  暢銷書《誰動了我的奶酪》作者斯賓塞·約翰遜,這樣評價這本書:“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,或者如何找到你生命中的‘奶酪’,那麼這本書將幫你從迷惑中找到出路。”
  在寫專欄的過程中,多麗絲贏得了無數中國“粉絲”,收到了近千封電子郵件,以至於她的郵箱“經常爆滿”。
  多麗絲對本報記者說,讀者來信大部分來自高中生和大學生,傾吐他們繁重的學業壓力、父母的殷切期待、沉重的精神負擔、對愛情的蠢蠢欲動、對職業的無從選擇、對前途的憧憬迷茫……
  在寫作和交流過程中她感受最大的問題,就是“溝通不暢”。“可怕的是,當年輕人產生絕望情緒時,沒人可以傾訴,既不能和家長老師談、也不願和同齡人說。”
  在多麗絲的“粉絲”中,有個男生,父母希望他選法律專業,將來當律師,但他更喜歡文學寫作。“他給我寫信,訴說了自己的問題,我鼓勵他和家長好好談,後來他來信說,家長尊重了他的選擇。”在多麗絲看來,中國的家長其實並非思路狹窄、固執己見,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溝通上;如果家長和孩子溝通得當、充分,兩者間完全能達成一致。
  多麗絲覺得,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,其實最需要的是“被傾聽”,可中國的家長、老師往往更註重“告訴他們怎樣做”,這使孩子們沒有足夠機會傾吐心聲,因此很容易被誤解或曲解,這一點可能是他們最苦悶的。
 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,多麗絲的專欄就扮演了“傾聽者”角色:“通過讀者來信去‘聽’,讓他們把想‘吐出來’的吐到我這裡,我再通過專欄‘說’出我這個西方人的看法。”或許正是因為傾聽的功能,多麗絲的專欄在某些讀者心中就像“心理咨詢師”,幫助中國年輕人解開心中的結,剋服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心理路障。
  多麗絲西方人的視角,也是專欄受歡迎的原因之一。“由於我來自奧地利,我先生來自美國,我能把西方視角、世界視角提供給中國年輕人。”
  通過這個專欄,“中國人能看到西方人怎麼表述遇到的問題、又是怎麼予以解決的,從中不難感受到,西方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——更直接、更直奔主題、在點頭的同時也會質疑,而非全盤接受”。
  此外,多麗絲對本報記者說:“中國人通常都有較強的長幼尊卑的觀念,這一方面是好事,讓他們有禮貌;但另一方面,也讓他們過於順從而缺乏自我主動思考的意識及挑戰權威的勇氣。一個人在到社會上工作後,更需要的其實不是被動和順從,而是主動出擊,當他們發現自己並不具備這種能力時,就會感到挫敗和迷惑。”
  要解決這個問題,多麗絲認為,不能依靠強力,而要一點點培養他們說“不同意”。年輕人自己也要明白,人生不能指望別人給設計好道路,自己的路必須自己設計、自己走。在此過程中,可以參考過來人的經驗,但最終的決定要自己拿,家長老師的建議不能強大到越過年輕人自己想法的底線。
  最後,當記者請多麗絲用一句話描述這本專欄精選集時,她說:“這本書就像一張地圖,指出了不同的人生方向;但是否沿著這個方向走,取決於你自己。”  (原標題:用西方視角,給中學生指出不同的人生方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k94zkxa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