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利潤低,一些藥企不願生產“廉價藥”,轉而生產價格昂貴的替代藥。這不僅導致患者的合理用藥需求難以滿足,更加重了民眾的負擔,加劇了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的程度。專家認為,必須通過政策和行業自律措施,確保供應“良心藥”,廉價常用藥才不會“降價死”。(2月16日《陝西日報》)
  已經記不起國家降低了多少回藥品的價格,更說不清共有多少種藥品降價和降了多少,反正每次降價消息引起的興奮,很快就被“降價死”打得粉碎,老百姓始終感覺不到降價的利好。比如如今早產兒補鈣用的維生素D市面上已經找不到了,原本價格僅需幾毛錢,現在家長要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買魚肝油膠囊加以代替;甲亢病人的常用藥甲巰咪唑片(他巴唑),同樣鬧起了“藥荒”;3元多一支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藥西地蘭,也玩起“失蹤”的游戲;一些基層醫院醫生想用廉價常用藥治病救人,則要“找關係”外借才行……這些事實足以證明老百姓並非是神經麻木反應遲鈍,得了好處還不感恩。
  不僅如此,相比成人用藥來說,市場上針對6個月以下幼兒的藥非常少,廉價藥就更少。部分早產兒缺鈣需要補充維生素D,但治療佝僂病的註射劑與口服液經常供貨不足。究其原因,也是因為生產維生素D利潤低,製藥廠不願生產。
  能否像專家說的,依靠行業自律保證“良心藥”的供應呢?看來很難,因為“唯利是圖”就是資本的屬性,不盈利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,而且也難以為繼。再說,自律是道德範疇,企業今天有這個覺悟,願意犧牲利潤以盡社會責任,今天它就生產,明天企業沒有了這個覺悟或者心情,明天不生產了,你又怎奈何於它?人家投入設備廠房原料人力,不讓人家賺錢,只讓人家吆喝,那就不是企業,而是慈善,或者公益。當然,企業也做慈善也有公益,但如果把“良心藥”的生產寄於慈善,無論如何是靠不住的。
  那麼,怎麼保證群眾的需求?只有政府兜底才是可靠的路徑。以前計劃經濟時期,有政策性虧損企業,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生產、生活資料,不允許企業自行定價,目的就是減輕人民負擔。現在市場經濟了,那隻看不見的手會將虧損企業淘汰出局。因此,對事關民眾健康又無利潤可賺的藥品,國家應該予以扶持——或者降低稅賦,或者進行補貼……把這筆虧損承擔起來。同時,對積極生產“良心藥”的藥企,要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,甚至授予他們“良心企業”的稱號。反之對於那些改換包裝重新命名以維持藥品虛價的企業,要進行曝光點名。
  這是社會效益的考量,也是民眾的期盼。否則難免出現低價藥“降價死”的尷尬,不僅讓老百姓享受不到真正的實惠,還會影響疾病的治療。
  文/雷鐘哲  (原標題:“降價死”呼喚政府兜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k94zkxa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